《中国新闻》报关注:贵州毕节委员工作室“小阵地”发挥政协职能“大能量”

贵州省毕节市积极探索在乡镇(街道)社区、移民安置点、学校、医院、园区(企业)等创建政协毕节市委员会委员工作站,推动委员重心下移、工作前移,使委员履职“忙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。
金秋九月果飘香,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秀丽山水间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以政协委员工作室为阵地,用自己的责任、爱心和担当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活力。
“有事好商量 找你来协商。”步入大方县堰塘社区居委会“郑世堂委员工作室”,这句话率先跃入眼帘。在一旁,放置着一本册子,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开展区域性工作、反映社情民意、开展协商监督等6条委员工作室工作职责。
类似这样的委员工作室,大方县有42个。为延伸政协基层履职触角,加强政协委员阵地建设,密切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,大方县政协大胆探索委员履职新途径,2023年3月,精心选派履职积极、热心公益、在界别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委员在29个乡(镇、街道)289个村(社区)建立“委员工作室”,开展“乡村振兴·委员助力”行动。
一年多的时间里,大方县的委员们走访和接待群众300余人次,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76条,开展“院坝协商”“社区协商”6次,为群众答疑解惑161个,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30余件,切实在扶危济困、捐资助学、助农增收、理顺情绪、化解矛盾等方面作出了成效、彰显了特色。
“这个停车场可算解决了我们烦心的停车难问题。”大方县对江镇堰塘社区受地理条件限制,道路拥挤,一直缺少一个规范化的停车场。
郑世堂委员作为从对江镇走出去的优秀民营企业家,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通过院坝座谈、拉家常等“微协商”等方式与群众共商修建停车场事宜。经过商议,他决定出资修建一个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。这样的反哺之举并非只有一次,2023年3月,他筹集30万元资金购买苗木,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,并承诺获得收益全部归群众。通过“郑世堂委员工作室”的牵线搭桥,堰塘社区二十多人还找到了工作,有了稳定收入。
这些仅仅是委员们情系乡梓、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。
陈尔荣委员为家乡修路、发展产业、修建文化广场;陈祖宇委员积极为社区出谋划策、出钱出力;粟永红委员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、旅游业等产业,激活和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。
大方县鼎新乡五一村成片的刺梨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。79岁的村民符佐向正和他请来帮忙的10多名村民采收刺梨,“以前刺梨都是零散销售,还得拉到很远的集市上。现在好了,有了政协委员的帮助,村里有了集中稳定的收购点,既让我们少跑路又节约了成本。
符佐向口中的集中收购点是“陈杉委员工作室”延伸履职触角,连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米”的生动体现。工作室成立后,陈杉委员把鼎新乡作为刺梨重点收购乡镇,积极收购鼎新及其周边各乡镇群众种植的刺梨,仅2023年就出资500余万元,在鼎新乡收购刺梨1400多吨,为400余户农户增加了收入。
和陈杉委员一样,赵飞委员工作室在大方县城东门提供200多平方米的固定场地助力农特产品走出大山。委员工作室是政协委员履职的新载体,也是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新途径。
像郑世堂、赵飞、陈杉的委员在大方县还有很多。陈丽、文平、张小爱、韦江、李龙重等20多位委员的委员工作室对全县21个乡镇高考前三名学生进行奖励,为67名学生提供资金15万余元;魏江霖、黄飞、陈杉等委员的委员工作室协调粤港爱心人士为全县16所学校2388名学生、210名教师捐赠价值65万元衣物及学习用品……在一线、在群众身边设立政协委员工作室是人民政协创新履职载体、延伸履职触角、拓展履职渠道的重要举措,也是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、倾听民声、反映民意的重要平台。
自2021年,贵州省毕节市积极探索创建政协毕节市委员会委员工作站,通过推进“一室一站”建设,政协基层触角得以拓展,更好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;在此基础上,毕节市政协更是进一步探索推动政协委员扎根群众、政协工作扎根基层工作机制,搭建“院坝协商”“社区协商”等协商平台,支持政协委员有序参与基层协商,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。
“我们成立委员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,突出委员主体性、发挥委员主动性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大方县政协主席杨忠强说,大方县的42个委员工作室开展有特色、有影响、有成效的履职活动,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、委员就在身边。
近年来,贵州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,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。下一步,贵州将进一步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,积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李华 江子钰/文